我办公室不远处有个小书屋,经常路过那里。平日里没什么人,大约是放暑假了,近几日有不少小孩过来写暑假作业。
今天突然看到一个大学生在奋笔疾书,我记得大学里是没有暑假作业的,好奇心驱使我过去瞄了一眼,发现是在备战公考。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满了各种会议精神、金句摘抄等。
我心想,这孩子勤奋是挺勤奋,只是学这些和申论有多大关系?
并非说这样就考不了高分,也有可能会考出不错的分数,但那与学习本身无关,依赖的是自身的思维和语文功底罢了。
而这两样,恰好是申论测试的核心,所以这两方面能力强的人,只要稍加练习,他们的起点,就是大多数人的终点。
关于申论学习的核心,本来不想再写了,以前也写过许多。只是写完了,过一段时间就淹没在历史尘埃中,能看到的终归是少数人,所以我每隔一段时间,就要再次拿出来掰扯一下,毕竟关于申论最核心的东西,也就这些。
作为一门应试学习,我一直坚定不移的相信,以阅卷为基础的学习方法,才是最有效的方法,而阅卷能告诉我们的东西,翻来覆去不过几点,希望能给没看过的同学一些启发,即便是看过的,也不妨翻翻,很多看似简单的东西,上手容易精通难。
核心一:练字
今年看到一个高考语文阅卷的新闻,一位语文阅卷老师讲:高考阅卷,字写的是否好看,太重要了,大作文阅卷只要字写的清晰工整,起码能多得三五分。
原因是平均每篇作文的阅卷时间大约是40秒左右,有些省份为了防止阅卷过快,设置了每篇作文出卷的时间间隔(一般40~60秒),但实际上,真正读文章时间大概在半分钟左右,你寄予厚望的800字左右作文,就已经盖棺论定了。
如此短的时间,注定了老师只能“始于颜值”,才能“陷于才华”。
这个道理,在申论中同样适用。
申论大作文,从本质上讲和高考语文作文没有什么区别,甚至更加容易阅卷,因为申论结构相对比较固定,阅卷也更有章法。
所以,字写的不行的同学,从学习申论的第一天开始,就要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练练字了,也不要求你练成书法家,只要能做到整体看上去比较舒服,字迹清晰就行了。
核心二:练逻辑
根据申论大纲,对两种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:分析和归纳,体现在综合分析能力中:
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、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,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,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。
所谓归纳,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,简单说就是要从分散的材料中提炼出中心句;所谓分析,就是将复杂问题拆分成若干部分,分别研究。
大家都知道要提高这两方面能力,但如何提升是个问题。
方法一,熟能生巧,多练多分析,书读万遍,其义自见。
方法二,找逻辑关系。其实在申论中,常见的逻辑关系就三种:并列,总分,转折,我们最终的答案,80%都可以通过寻找这三种逻辑关系而得出。
所以不要把这个东西想得那么神秘,通常会有一些大神,把这个东西讲的特别神秘,无非两种目的,一是故作高深,以达成某种不可说的目的;二是自己也不大懂。
因此,在平时练习申论的时候,一定要多分析分析每段话,每则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,分析的多了,就会发现申论材料仿佛是撕开了面纱的印度舞女,再无神秘可言。
核心三:练真题
申论学习不练真题的,就像拿着语文课本学习数学一样可耻。
再次提醒,千万不要沉迷于模拟题,模拟题的质量和真题不说相差十万八千里吧,十万七千里总是有的。
每套真题都是专家学者,花费大量时间,通过反复论证而诞生的,材料和材料之间、题目和材料之间的关系,都有着严密的关系,这不是依靠机构那几个人,能轻易做到的。
我曾依仗自己有着多次阅卷和多年申论学习的经历,试图自己来个预测命题,结果耗费了一周时间,我彻底放弃了。
尤其是那些考前做模拟题打分的,许多考生沉迷于此,仿佛这样就能验证自己的实力,实际上不过是图个心理安慰罢了,因此产生心理焦虑,更是得不偿失。
而且真题的数量,足够你用了。
近五年来,国考加上你所报考的省考试卷,这就有三十来套了,如果你能真正吃透三十套试卷,申论还有什么秘密呢?
关键是做真题的方法,我们做真题,不能像行测一样,刷一遍就够了,而要反复分析,反复总结,反复提炼,因为我们并没有标准答案,也没有阅卷老师把关。
市面上99.99%的答案,都是不完全正确的,只有个别结构的答案,能和标准答案吻合度在80%左右。
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反复练习分析,把材料彻底学懂弄通,最后得出几乎无法更改的答案,才能最大化榨干真题的价值。
并且通过不同题目的对比,找到一些命题规律,从而进一步提升答案的准确率。
核心四:练语感
申论的逻辑关系,就仿佛是树木的枝干,如果想要茂密,还需要绿叶点缀,这绿叶就是一个个关键词句。
因此,所谓关键词句,说穿了就是每段话或者每句话的重点,也就是作者想强调的内容。
我们学习申论,就是要找到这些词句,并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布局,然后写到试卷上。
找重点的方法很多,比如高频词、段首句、转折词等等,这也是大多数人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。
我们要做的就是,把这些方法变成本能,因为你在考试的时候,是没有时间给你慢慢分析的,大多数时间都是一脸懵逼的摘抄了一些词句,就写到卷子上了。
这个时候,拼的就是谁的准确率更高。
所以,要在平时就通过练习,把各种方法变成一种本能,最后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,一眼扫过去,重点词句尽收眼底,申论学习至此,才算登堂入室。
最后我们举个例子,以2021年浙江省考的一段话为例:
根据省里提出的2022年实现“块状经济、现代产业集群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全覆盖”的目标,各地政府着眼于补齐产业链、做强产业链、优化产业链。按照“产业培育的重点在哪里,综合体建设就跟进到哪里”的思路,努力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成地方优势产业、特色产业、主导产业裂变发展的“反应堆”。
这两句话分别由“根据”和“按照”引出,结构是一样的,先是根据某个目的,提出某个对策;再是按照某个思路,提出某个对策,显然是一种并列结构,也就是提示我们,这段话有两个重点,这就是逻辑。
然后再看这两句话,第一句显然是强调产业链的,第二句是强调产业的,这就是关键词,最后我们找到谓语,把关键词串联起来,就是:
补齐、做强、优化产业链,聚焦优势、特色、主导产业。
这就是这段话的核心了,也是作者希望向读者传达的要点,我们通过既定的方法,可以轻松找到要点,如果每段话,都能轻松找出逻辑和关键词句,那就可以骄傲的说一句:
申论在手,天下我有。
近期文章链接:
申论高分其实并不难,只要掌握这两点
体制内一眼看到头的前程和出体制不确定的未来,应该怎么选择?
踩雷公务员考试,后悔莫及!公考政审案例
考上离家一千公里的公务员要不要去?
体制内的“你以为”和“实际上”
新成立的社工部能不能去
公务员面试答题套路模版考官能听出来吗?
为什么考公要考行测和申论?
省考面试想高分,这几个要点要牢记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